2017年4月4日 星期二

面對已長大的兒女

在我的新作「現代父母覺了沒()」,我花了大約一半篇幅,講了許多教養兒女的智慧小故事。
對於已長大的兒女,教養的責任已了,父母接下來要努力、學習的課題又是什麼呢?
有位好友的女兒已在美國行醫多年,好友偶爾會飛去看她,卻每次都不歡而散。好友說:「這麼大的人了,生活習慣很差,蚊帳一掛數日,每天要睡就掀開鑽進去,起床又鑽出來,像狗窩一樣,以前我不是這樣教她的。」實在看不過去,便趁女兒上班後,幫她整理房間。不料女兒不接受,她不希望媽媽任意動她房間,每次為這個吵,最後也總是由好友負氣回台收場。
另位好友的兒子在台北工作,並另組小家庭。她也是有空偶爾北上探兒孫。
剛去時平安,沒幾天便走樣。好友認為她住的是兒子家,等於她自己的家,所以她去的時間,理當由她掌理一切事,於是事情就來了。
由於婆媳身高不同,每次好友晚上洗好的餐盤碗筷,隔日就移位,媳婦要婆婆依她習慣放櫥櫃上層;也嫌婆婆動作慢,希望三餐還是還給她料理。
好友除了爭廚房主權、孫子的教養方式,還關心兒子生活作息,要他不要太晚睡以免傷害健康等等。直到最後一次,兒子開口大聲要求媽媽,可否只要好好輕鬆度假就好,不要整天叨叨唸唸管東管西,讓大家都受不了。
這次好友幾乎是落荒而逃,其實同樣戲碼已上演多次,不過這次好友發誓,真的不會再去了。
還有位好友,也是女兒在澳洲工作多年。每年夫妻都會去探望一次。今年女兒怕父母舟車勞頓,還貼心加價購買豪華經濟座艙。即使工作再忙,仍安排許多活動,帶父母參加。
剛去時,好友時不時便傳LINE來說,哪天又去哪玩了,還開玩笑說,怕自己到時捨不得離開等,開心之情溢於言表。
不料好景不常,好友突然LINE給我說親子鬧不愉快了,因為她覺得女兒心事重重卻不對父母說;也認為女兒身體有問題,接下來不要她再忙著安排活動了,女兒健康她不能坐視不管。關心卻換來女兒擺臉色,這一來引起先生的不悅,竟也喝斥女兒不高興就不要安排,他不想再待下去等等。
各位,看完這些故事,不知大家看出什麼端倪沒有呢?
孝而不順,疼而不順,是多數親子間痛苦的來源。
「順」字很好寫卻很難做,因為親子雙方都太執著順己意而非順對方意的緣故。
我勸好友,要客隨主意,既然作客,不妨拿掉自己的主張,一切隨女兒安排,乖乖做配合的客人,只要表達謝意與開心,這樣就好。
其實人與人即如親子間,都是越簡單越好。尤其長大的兒女已不再是昔日那個小小的孩子,他們已是一個在跟父母不同國度(地區)獨立過活很久的大人,若能記住這點,長輩的態度就會客氣三分,而不會變成動不動就因擔心生氣或強勢關心,而帶給兒女壓力甚或不受歡迎的父母親。
如果父母願意順兒女一點,他們想為父母怎麼安排,就讓他們安排安心的付出,不要想再為兒女,做自認非做不可的事,雙方只要開心相聚,不是更好?
當然,也有不歡迎父母親來訪或不願付出的兒女,那麼父母就自求多福自立自強,把自己的日子過好,才是上策。
好友很從善如流,願意立刻改變自己的態度,不久又傳LINE來說,自己調整之後真的雙方互動順暢開心多了,接下來親子三人還要一起去當熱氣球活動志工參加三天兩夜的小旅行呢!




創會會長/盧桂櫻
節錄自十九周年年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守護荷包照過來

當接到財團法人天主教社會慈善基金會華遠兒童服務中心邀請我們承接兩場「理財規劃」課程時,大家第一個反應都認為這不是我們的專業,他們可能找錯合作對象了!但是經過課程組內部討論並向華遠求證,確認授課的對象是比較弱勢的家庭成員,應該沒有太多閒錢可以做投資理財。於是我們把範圍鎖定在教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