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一五年七月正值暑假,全台焦點突然落在高中「課綱微調」事件上,學生占據了街頭,媒體網路沸沸揚揚的討論,尋聲也非常關心此話題,因此特別排入了九月講師培訓課程中。進行方式:先分組,再分別認養「反課綱微調運動事件的始末、調什麼、學生為何反課綱微調、政府的態度、民間的態度、我的看法」六個主題,做資料的蒐集、篩選、整理、發表與討論。在此選擇「我的看法」這個主題來分享給關心教育的好朋友,大家讀後如有興趣的話,不妨上網搜尋相關資訊,可更深入了解。
官民的溝通 賴麗雅
「教育」不應有意識型態,課綱的修訂過程更應透過多元參與及專業的審議,蒐集多方意見與資料作為調整依據,以降低或避免被冠上政治操作的罵名。且一定要有誠意,才能開啟彼此溝通之門,達到相互了解並雙方都能接受的結果。若在上位的官員們嘴裡說「願意與學生坐下來談」,但行為表現卻表裡不一,這樣容易讓人感覺沒有誠意。
許冠澤的堅持,父親的改變 鄭麗華
「反課綱微調」事件的過程,看到有悲傷、遺憾、溫馨感動的場景。如林冠華的自殺激發學生衝進教育部的行動、周天觀的父母到場規勸卻造成親子對抗。。如果父母無法接受孩子的行為,而有處理不當之情事,為人子女也不該公然忤逆父母,令人感到遺憾。另有位許冠澤,他希望「反課綱」運動能影響更多的人,決定用二十七天來完成徒步環島。出發前還和父親發生了口角,不過出發時爸爸來送他;當他夜宿中山南路草地上,清晨睜開眼睛竟看到爸爸對他笑。爸爸從反對到支持,讓他好感動,因此環島的每天都與家人保持聯繫。
周天觀事件的啟發 吳阿敏
在電視新聞裡看到周爸爸勸周天觀回家,他卻和父親扭打還嗆母親!除了心痛,實在不解為何他會當眾對父母做出這種大逆不道的行為。長期在尋聲接觸親職教育,第一個想法是「親子關係」出了問題。我想可能是媽媽把整個心關注在他身上,也把他當作是她的大觀在教養,壓力很大。或許大家不認識他,但如說他是周大觀的弟弟,大家卻都知道,更讓他心裡不平衡吧!藉由這次抗議「課綱微調」事件發洩出來,讓大家認識他,也讓父母知道他壓抑已久!雖然最後他跟父母親道歉收場,但總覺得用這樣的方式太激烈了。也許家長可以和孩子坐下來,聽聽他想要做自己及心理不滿的心聲,孩子也聽聽父母的需求和期待,這是一個可以改善彼此關係的一個契機,當然後續還需要好好經營,才會有一個圓滿的結果吧!以上僅是我個人的看法,提供和大家分享。
親子對公共事務的對話 雷媖嵐
看到在教育部前抗爭,勇於發表訴求的學生,不禁令我佩服及讚嘆。因為在我念高中,一到選舉期間,在學校附近有座反對黨候選人建構的民主牆,每天放學我就跟同學一窩蜂的跑去留言、簽名,感覺自己是肩負時代神聖使命的青年。現在回想起來,自己其實只是盲從,並不十分確定內心真正的目的何在。當我的孩子問我:「未來的日子是我們要過的,為什麼是大人決定?為什麼不能自己決定?」我覺得很有道理啊!但孩子是憑什麼智慧決定?我給他了嗎?沒有。這是一個很好的反省機會,往後親子互動可以多些政府政策性的話題討論。
放下傷痛與對立,尊重包容往前走 李易平
課綱微調事件實反映台灣現況--國家認同與意識形態分歧與對立的悲哀。自小在北部所謂「深藍票倉」中成長,後至南部普遍是深或淺綠家庭、公司…討生活,人生前後段面臨完全不同的價值觀與史觀,因此感受到在不同文化的差異下,受到的衝擊與不被尊重的對待。以「說台語才愛台灣」為例,無論相不相干的人或事,有一陣子常被義正嚴詞的指責與要求,如同很多台灣人小時候也有強被要求說國語的難忘經驗。無論政府政黨政治人物如何,人民需有自覺,即不否認、不忽略、尊重彼此的經驗與文化,在同一艘船上的我們,已「對立」虛耗台灣太多太久。另外盧老師補充說明放下傷痛往前走是一種理想境界,受害的人只有在體會到加害者真誠與足夠的道歉後,面對傷痛才能選擇原諒和放下。
親子都要具備判斷的智慧 林美珍
此事件帶給我的啟示是,隨著人民的民主素養提昇,政府更應有積極作為!做為父母的我們,也要適時的教育孩子,看待事情需要更多的智慧與判斷。
對為官者的期待 楊琰玉
生命的意義與價值為何?我深信每個人心中都有一把尺。為官者若對是非價值的判斷與執行,能問心無愧,真心至性,有所為,有所不為的道德操守,光明磊落,才是把握造福積德的善因緣!
大人的省思 周麗秀
這次因課綱微調而引起的學生抗爭事件,值得大人省思的是不該再以學生什麼都不懂的態度而忽略學生的言論,身為家長的我們更期盼課本給予孩子們正確的資訊,讓專業的老師帶領學生多面向的思考與了解,清楚明白地走出一條自己未來的路!
大人自覺慚愧 李秋音
我很佩服這一代的年輕人,為了自己的土地,為了自己的未來,願意站出來發聲、抗爭。我們這一代中年人有的都敢怒不敢言,當縮頭烏龜、怕事,而我就是這樣的人!因此我覺得台灣的未來是有希望的,因為年輕人敢怒、敢言,對生命有熱忱,也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
課程組 報導
節錄自尋聲十八周年年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