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4日 星期四

從覺性看學運

三一八學運期間,天天報紙頭版都以斗大的字報導「學生霸佔立法院」的消息,
並且更是電視新聞、節目名嘴們的炒作話題,個個說得口沫橫飛,
支持與反對的各自立場鮮明,最後演變成政黨互噴口水,整個事件鬧得沸沸揚揚,吵得人心不安。

二○一四年四月現代父母的覺性教育講座, 盧桂櫻老師要帶我們討論的主題是「從覺性看學運」。
要針對四月十日剛落幕的「太陽花學運」談起,不涉及政治、統獨、藍綠色彩等意識形態,單純用覺性的角度來談教育這件事。

首先,身為父母的我們,在這二十四天的學運裡,從孩子的身上,看出他們具備了那些未來可以面對世界競爭環境的特質?再來,孩子這二十四天的表現,帶給做為父母的我們,有那些啟發和省思?如果這是我們家的孩子,我們又如何看待?

當然這些孩子的作為,仍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和可討論的空間。例如父母的支持與否、來自社會輿論的壓力及將來工作會不會被貼標籤等等。其實他們內心也很掙扎,但最終還是勇於站出來堅持捍衛全民權益。

  壹、參與討論者
  一、迎向國際挑戰競爭能力的特質
  學生們具有領導、組織、自治、互相包容、勇於面對問題的能力。
看到他們擬訂向國際媒體的宣傳計劃、物資補給的管理、醫療照護的安排、任務編組的分工,樣樣井然有序,更展現出不搶功、知所進退、分配所責的領袖特質。

  二、自我啟發與反省
  ( 一) 看到自己孩子主動關心公共事務,反觀自己過去對政治議題沒興趣也不過問,導致權益受損都不自知;透過這次事件,學習尊重孩子的想法,也會和孩子一起討論。
  ( 二) 打破舊思維。孩子不是草莓族,對於公共政策,尤其是攸關全民福祉,甚至是下一代的利益,不置身度外,挺身而出。
  ( 三) 關心台灣這塊成長的土地、關心弱勢團體與貧富差距帶來的社會問題。
  ( 四) 八年級生組織力和承擔力強,有大將之風,也有謙虛的一面;退運時除了足跡之外,不留任何垃圾。當附近居民反映「大聲公」擾民時,他們馬上改進,做了好的示範。
  ( 五) 帶給為人父母師長的反省與啟發
  ( 六) 支持孩子,提醒注意自身安全。
  ( 七) 從小教育孩子,父母的態度不能太冷淡或太強勢;經營開放的家庭,鼓勵孩子做自己,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孩子做有效能的溝通。
  ( 八) 立委用違反程序正義的方式,企圖把法案強行過關,學生們不畏權勢,抵制霸權,佔領國會,提出三訴求:1. 馬政府道歉;2. 退回服貿;3. 制定兩岸協議監督條例。

從討論中,談到孩子在學運中優秀的表現和能力的展現時,看到父母們由正向的思考去審視孩子。
有一個媽媽分享孩子下班後去參與靜坐,對公共事務表示關心;他們除了表達訴求,面對國際的競爭力,也知道自己要什麼;跟孩子談過後,感覺孩子長大了,關係也更親近。

其實孩子們心裡也是有害怕和擔心,但他們仍勇敢的站出來對抗黑箱,知道自己在做什麼;孩子不是暴民,他們對未來感到恐懼,寧可冒著暫停課業,甚至受傷的風險和家長的擔心,也要奮力一搏。主動表達所需,有思考、有勇氣,大人該向他們學習。

  貳、盧老師補充的部分
  「覺性」。「覺」是一種智慧,凡事看得清楚、想得明白、做得圓滿的智慧。「性」
是每個人本來就有的,但長期被污染了。
今周刊二○一三年十一月八八二期「父母必修的三堂課」~ 介紹培養孩子帶著走的能力和特質,這些參與「太陽花學運」的孩子都具備了。茲簡述如下:

  熱情:一個人有熱情,人生會很精采。
  自制力:約束自己的能力。
  好奇心:不管活到多大年紀,「心」都沒有老,都能保有一顆好奇心。我的師長七十八歲了很有好奇心,對自己不知道的事都還會想去了解;沒吃過的東西,也會嚐嚐看。
  樂觀:大人希望他們不要抗爭了要趕快退場,但這些孩子卻勇往直前又很天真,對前景保有樂觀的心。
  毅力:他們覺得沒完成任務,堅決不退場。
  感恩:人要有感恩的心。
  社會智商:作為社會人,人跟人之間互動的EQ,包括互動、溝通、表達等適應社會的能力。

有沒有人知道這些年輕人在反什麼?他們是反黑箱服貿,不是反服貿。
林飛帆說「我們懷抱理想而來,現在承擔責任而去」。他說:「我永遠記得那一個晚上的恐懼。一個年輕人為國家發聲,也為自己發聲。」
今周刊也報導有80% 的年輕人感到社會不公,有60% 對未來感到絕望。
他們展現運用科技的能力去反監聽。帶動大人小孩為台灣站出來,為理想付諸行動,在在表現出面對無常的應變能力,思路清晰,辯才無礙。

這事件讓我們反省:孩子不畏強權、盾牌,用體制外的方法面對體制內的事;而大人怕事,面對強權暴力只會退縮。
請藉這個事件,開始重新認識我們的孩子!
孩子是我們的資產,不是包袱。
父母的學經歷,能教出什麼樣的孩子不一定,但用心教小孩,支持孩子,對孩子才是好的。

課程組 吳阿敏 報導
節錄自尋聲17周年特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守護荷包照過來

當接到財團法人天主教社會慈善基金會華遠兒童服務中心邀請我們承接兩場「理財規劃」課程時,大家第一個反應都認為這不是我們的專業,他們可能找錯合作對象了!但是經過課程組內部討論並向華遠求證,確認授課的對象是比較弱勢的家庭成員,應該沒有太多閒錢可以做投資理財。於是我們把範圍鎖定在教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