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一四年九月「現代父母的覺性教育」講座別開生面,主題是「親子過招話今昔」,
由盧桂櫻老師首次以媽媽的身分和大女兒詹喆君老師公開對談親子之間的相處,
話題設定在現代父母非常關心的成績、親師溝通、信仰、改變與感情。
因事先沒有套招預演,真實呈現,讓與會者親身觀照是否盧老師在書上或是在課堂中所寫所說跟現實生活真的一致?過程如何?女兒有什麼感受與回應?兩個小時說不完三十多年的教育點滴。
壹、成績
不論與會者年齡大小,現在或未來都有可能面對的問題,這也是目前很多台灣家庭講不盡的痛,更衍生出對「優秀」這件事的思考。
一、成績不是家中最重要的選項:
「考得好或不好」喆君表示跟家中其他事情一樣是平常生活中會發生的事,媽媽不會因為考得好而獎賞或考得差而處罰。
而盧老師對孩子成績沒有特別的期待,是從覺性來思考,從現在看未來,不會因為一兩次考不好或者成績一直表現不好,而人生就此沒希望,人的一生有很多比成績更重要的事,依重要的比例放教育心力。
二、孩子成績不好怎麼辦?
譬如曾經碰過孩子成績突然多科紅字( 不及格),盧老師會從成績去看孩子的問題,而不是追著成績跑。
處理的方式是特別找先生一起跟孩子單獨對談,類似三人的家庭會議,沒有其它家人、拔掉電話、關房門…專心聽孩子說為什麼,然後討論後續該怎麼做,沒有責罵,協助孩子解決問題。
三、補習都不是媽媽主動開口要求
當孩子明顯成績跟不上同儕,會關心問:
「你認為為什麼會這樣?」「你覺得以後要怎麼做時間分配?」
若孩子覺得需要補習就會提出,如果沒有提出,也不會主動開口要求。
喆君表示在學習、成績這件事上父母從來沒有替她做決定,所以一路到讀哪所大學、要不要出國讀等,因為很清楚是自己決定的,所以當碰到問題時,責任當然自己負。
四、決定讀或不讀音樂班,尊重孩子意願
即使在當時音樂班很熱門,國小老師也因喆君天賦鄭重推薦,但因喆君不願意而作罷。
沒料到國三時喆君突然提出有興趣且想要報考雄中音樂班,雖然如願考上,可是一開始還是有點吃力,喆君表示父母沒有落井下石說她當初做錯決定,而她也認份的努力趕上應有的程度。後來繼續在音樂路上發展至今。
貳、親師溝通
當發生問題時,親師如何溝通?
一、先同理校方的立場
國高中時孩子常會以為自己的表現很帥,自己的想法最懂人事物,而有不適當的言行舉止。當學校來電話或請去學校洽談時,父母親不要一開頭就拍桌子指責叫罵,可以先同理老師學校的處境。
二、不對就要認錯道歉,不替孩子撐腰
盧老師當年就孩子態度言語不當,表示尊重學校的規矩和處罰,也要喆君針對不對的行為向主任道歉。教導孩子不對就要認錯道歉,否則做錯事有靠山,就難把老師放在眼裡,不尊敬老師的最大影響是從老師處學不到東西,損失最大的是學生。
身為大學老師的喆君也深表贊同,尤其現在老師怕被告,學生若態度不好不受教,老師會選擇只傳授知識,少做少錯。
平時如何建立良好親師關係呢?
一、保持良好關係
透過主動關心、配合老師需要,參與活動融入班級,但不干涉老師及校務,以建立良好親師關係。但不送禮不走後門,盧老師表示多數老師並不願意收禮物,因為不希望誤以為有禮物才會好好教學。
二、發掘老師的好並予以肯定和鼓勵
老師也需要鼓勵和肯定,不僅對自己孩子好,對其它和未來的孩子都好。這應該也是做人的一貫態度。
三、參與班務需尊重孩子感受
青少年時期在意的點不同,父母需注意不說是非,不「大嘴巴」,尊重孩子感受,讓其覺得父母的參與是加分不是減分。
參、信仰
喆君喆雅從國高中就開始吃素學佛,( 很多家長問如何做到的?這在第五段Q&A中有說明) 盧老師說從她們兩個身上看到一個有正確宗教信仰的孩子,心會安住不會隨波逐流。
一、面對人生很多決定時刻能不害怕、不擔憂
喆君表示信仰是媽媽給她最大的禮物。不管是就學、求職、就業、要不要回國、有沒有穩定的收入…等,需要做決定或焦慮的時候,除了父母支持,信仰是主要的力量。
不只是心中的一個依靠,更讓她有很多方法可以度過和面對,而不害怕擔憂。
她說:「不害怕的安全感小時候來自父母,長大來自信仰。」
盧老師補充說:「心若有一個安住的地方,一切隨緣。」因為只要用對方法做對事,福報可以培養而來,所以不用怕,但現下家長學校教育卻不往這個方向走,多強調競爭,這樣福報不會來,因為福報不是爭來、規劃來的。
二、知足少苦惱
一般人傳統印象當中認為有專職工作、收入,未來還有退休金,若再加上結了婚,擁有長期飯票…就是所謂的「好命」。但“八字極重” 的喆君,卻「以上皆沒有」。
不過喆君真心覺得她可以專心做喜歡的事、想做的事,要什麼就有什麼,很樂觀,什麼事也想得通,所以煩惱少,這就是“八字”帶給她的幸運和幸福。而會這樣想,跟對生命的看法有很大的關係,她說這些很多是來自信仰的影響。
盧老師認為這就是覺的智慧,是天生帶來的,父母教不來,很多物質條件優渥卻每天很多煩惱的人,也不算好命。
肆、改變
一、新的、流行的事物
盧老師自嘲是固執吧!對於新的、一窩蜂的,如雷射、整型、手機、電腦…,總覺得時間不夠長,未經過時間檢驗,看不到它的壞影響的情況下,除非為了如治病等生命安全所需,否則不去碰觸。這是經過評估後,對其需求不大且對自己的好處比壞處少而做的決定。
但盧老師仍曾嘗試過使用電腦寫部落格,就是喆君教的,直到「五十肩」發作才停止。
喆君認為兒女若能理解父母對新事物會害怕的心態,有助於協助父母。但通常孩子認為輕而易舉,摸摸就會的事,會顯得不耐煩。她感嘆說:「父母對兒女好是天性,而兒女對父母卻用理性。」但不管當下有多不理性或不耐煩,喆君告誡自己和所有做孩子的:「千萬不要說或做『事後會後悔』的話或事」,一旦有了這樣的想法,口氣和態度就會轉變。
二、新觀念
到了子女成年提出分開住的要求,一般父母一開始常會有「住得不愉快嗎?」
「我們關係不好嗎?」「我做了什麼事?」的反應,心情失落甚至悲傷。
其實即使是從小一起生活、拉拔大的子女仍有許多的不同,何況兩代間環境、價值觀的差異,這些在很多細微處顯現,如時間的運用及分配( 何時吃飯睡覺工作)、生活習慣( 洗衣摺衣)、社交、價值觀、感受…等。喆君表示與父母親關係良好、父母親也極少干涉的情況下,他們的關心有時還是會變成壓力,有時配合不了會產生罪惡感,自在不起來。
盧老師說若看得到或聽得到對方的需求,了解這些差異和現況,將心比心,就會想通去尊重孩子的意願。
伍、Q & A 現場提問
一、孩子小的時候很少會心甘情願去參加信仰活動,您是怎麼辦到的?
喆君先回覆在她了解和體會到信仰的好處、意義之前,母親是以「溫和而堅定」、漸進的方式要求,如允許這次去「朝山」下次不去;想盡各種方法留住孩子想去的心,如帶書去看、見大師父、轉移孩子的注意力(如討論為什麼儀式要這樣,為什麼出家人都是光頭….)不因小孩任性或麻煩而放棄,當養成習慣或接受是有益的事之後,就會繼續做下去。
盧老師補充父母要先想清楚信仰對孩子一生的意義有多大。然後在孩子能體會到其意義之前的漫長歲月中,想盡辦法建立連結,但很重要的一點是不要讓他討厭,他才願意跟隨你,需要非常費心思,如同所有重要的教育信念一樣。
二、在感情這方面,有關同居,總灌輸女兒要懂得保護自己,台灣俗話說男人對沒搭上的較珍惜。我這樣的想法行不行?想聽聽喆君的意見。
喆君回答說每個家庭狀況不同,沒有對不對行不行的問題。一般都是結婚後去適應生活瑣碎的問題,慢慢去磨合,同居是可以避免這樣的痛苦的選項,在婚姻發生之前,先了解所有以後可能會產生的問題。對於吃不吃虧,攸關價值觀的不同。對有些人而言,同居是一個選項,結婚不是必然的事。
盧老師補充喆君兩姊妹從小就不是乖順的典型,留學回來之後更是,對於與傳統觀念的不同,一直有許多討論,也覺得父母的權威倍受挑戰,甚至有時也會有後悔讓其喝洋墨水的感慨。即便如此,抱持著願意想想看聽聽看的態度,在觀念的溝通上一直持續進行。
「同居」就是其中一個觀念。
盧老師建議如果孩子提出像這樣家中的「禁忌」話題,態度可以開放一點,因為對某些家庭來說是很難談的。從剛開始的絕對不可以,到願意聽,再經過長久來回的討論,了解孩子在願意結婚的前提下,把同居的必要性的理由,想得很清楚,看得很明白,決定這樣做,媽媽就可以考慮。
其實世間事有無限可能性,之前他想去做,未來不一定會發生,不必先想得很嚴重而擔心不已。
喆君強調兒女的人生是自己的,父母會老,孩子會大,尤其兒女成年後,父母把所有的利害關係說盡之後,要相信自己過去的教育和孩子有足夠的能力對自己的決定負責,找出方法面對,就算假設結果是女兒吃虧了,也是她的選擇。何況現代女性,受過教育並擁有經濟能力,要做怎樣的人和誰交往,與男性一樣是站在平等的地位上的。
在生動的對談和勁爆的話題中,講座時間已用到最後一分鐘,在座的人都覺得意猶未盡,
如果各位讀了之後,也有想要想清楚、看明白的親子問題,歡迎打電話來尋聲預約「盧老師時間」或由資深親子專線人員為您服務。
課程組/ 李易平報導
節錄自尋聲17周年特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