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一三年十二月的現代父母的覺性教育主題,盧老師以「食安風暴」讓大家談對因果的看法.
指出這個月有「日月明功虐死高中生」,「信上帝撿鑽石」,「黑心油」,「パン( 胖)
達人麵包」事件…,
無論是高知識份子、社會企業主或公眾人物,
他們有頭腦、有錢、有名、有地位,
一直到問題爆發引出惡果時,卻仍想不通到底為什麼。
為何有聰明卻無智慧判斷?
是真的「善事做不夠,上天的處罰」?
到底什麼是「善」?什麼是「惡」?
「善惡必有報」僅只是一個宗教概念嗎?讓我們來看看當天熱烈的討論。
壹、與會者的結晶
一、因果概念:「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流傳至今,是天地間的真理,講的即是因果關係。
不只宗教,科學上也講因果,只是用詞不同。
例如生物學:「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物理學:牛頓第三運動定律,即「作用和反作用力定律」;
心理學:刺激和反應;
而親子關係亦然,如親子相處若未作好情緒管理,容易造成親子衝突的苦果。
二、多數企業唯利是圖:現代盛行功利主義,很多企業家均以「利」為前提,不計一切地降低成本、榨乾人力,並認為所作所為無關乎善惡與是非。
三、政府認證單位應確實做好把關:這次的食安風暴,有人質疑檢驗單位。一尋聲志工的女兒,曾從事食品認證工作,因無法確認廠商製造過程,三個月即辭職,完全不受高薪所引誘,歸功於平日父母的薰陶。
四、消費者貪小便宜的心理:消費者一味要求便宜,而商家以利為重,不管貨源的優劣,降低成本進貨。
五、要有正確信仰:「菩薩畏因,眾生畏果」,有正確信仰多少會有制約。
但不是迷信,也不是為善即可,而是從「心念言行」落實自己的本分,才能抵制貪念。
一位來自大陸的學員,聲稱大陸缺乏精神面只有物質面,導致社會問題很多,就是因為有信仰的人太少了,心中沒有一把尺去衡量,去廣結善緣、做好事。
六、家庭教育很重要:社會價值觀混亂,因此父母的教育方式對孩子的為人處事、善惡觀念影響很大。教育孩子從小就要有規範,做對的事一定要堅持。
例一:孩子考試答案寫錯了,老師卻給分數,媽媽要堅持正確的信念教育孩子,不要為了目前區區的分數,導致未來因小失大。也有人分享職場經驗,說其公司的採購一直換人,直到自己當採購,才知道老闆拿錢給廠商,要廠商送給公司的採購,試驗他的忠誠度,幸好自己從小的家教就教:「不該拿的不可拿。」
例二:先生假日為社區割草,無所求的付出,用良心做事,不求回報,孩子也在看,是一種很好的身教。
例三:來尋聲擔任志工自利也利他,心念清明簡單、裡外一致,除能用對方法對待家人,並能影響孩子有正確價值觀。有些媽媽認為每個月參加「現代父母覺性教育」講座可以隨時提醒我們,行有不得反求諸己,自己先做,做給家人、孩子看,學習做個有影響力的人。
七、媒體有責任:媒體應減少報導有錢人是如何享受的新聞,以免誤導觀眾的價值觀。
八、生活遇到挫折的智慧判斷:若因人際關係等不順,尋求消災解厄,小心讓不善人士,有機可趁。
種善因得善果,反之亦然,善與惡的果報即使是上帝或佛菩薩,也不能奪取與改變,尤其是惡果只有自己承受或經過努力如轉念、修正等,才有可能減輕或消除。所以凡事不能外求,這也需要智慧的判斷。
九、「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互不相抵:善與惡是各自獨立的二件事,不能善與惡加總再除以二來消抵。
「善」是為人處事的道理,更是做人的本份,要做之前就要想想是對的嗎?
常心存善念,因為「善惡有報」不是宗教才有的東西,是自然界的定律。
貳、與會者的提問:如果一個人所作的善事與惡事,一事歸一事不能相抵,為何又說多做善事,福雖未至,禍已遠離?
盧老師回答:此「禍」指在做善事的當下,不可能造惡,因此禍不上身。但若已做了的惡事,時間到了,禍仍不可避,不會因後來的行善而抵銷,因此不衝突。
參、盧老師補充部分
一、叮嚀:
今天一起討論「善惡必有報」,這些智慧的結晶,大家都要去實踐,因為:「說對,很容易;做對,才真的不容易。」
( 一) 善跟惡、對跟錯、是與非,透過學習都要很明白它的真義。
才能看清楚、想明白,這就是覺性。這些道理,很多人都還不知道!現在從覺性教育中,學習天地間的道理與真理,這是學校教育沒有敎的。為我們的孩子好,自己要學習起來,即使過去我們不知道,現在孩子已經長大定型了不好改,就做給他看,讓他自己體會,這就是「行有不得,反求諸己」,自己先做好榜樣。
( 二) 面對善惡的堅持。明白了善惡是非還不夠,當誘惑來了,要如何堅持「善」,避免「惡」?
這些爆發問題的大企業家,相信當初也不願意這樣,但面臨使用不法手段可以獲得的暴利、同業之間的互相薰染…的誘惑下,無法堅持下去。
所以當情境、考驗來了,希望大家要覺察,而且心中要有兩個想法:
「我要幸福」,「我不要受苦」。
這些只有靠自己,盧老師尤其呼籲大家不要想「為什麼別人可以,我不行?!」
要知道到時受苦的是自己,與別人無關。所以一定要堅持。
( 三) 為善是本分,但切勿記掛做過的善事。以佛教觀點,會來投胎當人,沒有去別的不好的地方或淪為餓鬼畜生,是因為過去為善,所以為善是做人的根本。
既是根本,不要念念不忘給人的恩情,這叫「無相布施」。
若一直記掛著何時給了誰什麼,不但會有煩惱——比如我借錢給某某人,某某人是否就不該違背我呢?見到我就一定得打招呼啊!等等,一旦事與願違,還會生氣罵人,功德就抵銷囉!
二、結論:
( 一) 「斷惡」加上「修善」才能減輕惡果。
既是作善有功,作惡受苦,功過不可相抵,兩條帳是個別算,但是會不會「重業輕報」呢?會。誠心的把過去不好的、不對的習性改掉,盡可能的彌補過去的傷害,並且不再犯同樣的錯,也就是「斷惡」和「修善」同時進行,老天都會幫助你的。
盧老師舉了以下功過不可相抵的例子:
1. 親子關係。父母親疼孩子,比如一大早為他準備早餐、便當,孩子在學校肚子痛,馬上到學校關心等等。孩子內心知道,也會感恩,但是卻跟父母感情不好,為什麼呢?是因為常用不對的方法和態度對待他,他就和你疏離。感恩是結果,疏離也是結果,但造成的兩個因不同,結果卻不會相抵,因為這是兩條帳。所以這也是為什麼我們要學習一些好的方法和觀念來愛和教育孩子( 修善),代替過去不好的( 斷惡),改善親子關係。
2. 一般關係:有個廣告看板,說某人( 刊登廣告的人) 已經離開某公司,要做東西的不要找錯地方。也許當初這人以前為公司做了很多,離職時卻受到不合理待遇,但事後這樣擺明搶老東家的生意,當初的功和現在的過並不會抵消,當因緣到了,別人也會搶他的生意,所以「當別人對我怎樣,我就對他怎樣」,是否扯平呢?盧老師再次強調:「不是喔!」
( 二) 福報或是苦果都是自己感召來的。你若做了不對的事,不是上蒼處罰你;相對的若做了好事,得到了福報,也不是上蒼恩賜你。這是自然的因果關係,是大自然的定律,上蒼不會因為喜歡你而不處罰你,或不喜歡你而取消你的福報。所以是福是禍都是自己感應召來的。
我們人也一樣,會說孩子每次都交一些壞朋友,怪別人帶壞我家的孩子。你要去想一想,我孩子是不是跟他朋友同個樣子?朋友怎麼沒去拐別人的孩子,卻會拐你的孩子?那是他自己感召來的。物以類聚,不是上蒼在處罰誰,這是自然的定律。
你看電視新聞,過年有人為了在寺廟排隊點光明燈而打架,還沒點燈就先掛彩了!點光明燈固然有看不見的力量護持,但光明與否不是靠上蒼賜給的,而是隨著做對或做不對的事而來的。不然只要有錢就可以有「光明」的家庭和前途了。其實都是自作自受,大家通通要明白,把覺性開發出來,一切想清楚看明白。
課程組 周麗秀 報導
節錄自尋聲17周年特刊
照片來源: 吳月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