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12日 星期二

先讓他歡喜,他才願意跟隨你

很多父母想帶孩子一起走更好的人生路,但談何容易?

我的兩個女兒從很小便被我帶著進出佛寺,跟我一起學佛。一般而言,孩子小,父母想帶到哪裡都不難;一旦進入青春期就難了。所以很多人常問我,是怎麼做到的?

先說幾個故事。

今年春節期間有個小六的孩子,跟媽媽去道場參加法會。孩子很想做「置物區」的志工。媽媽則認為既然來了佛寺,就應該進大殿共修誦經,孩子很順從,也乖乖配合了。

不過孩子就是孩子,誦經似乎不是他的興趣,因此不是無聊的東張西望,就是枯坐著哈欠連連,當然因此挨罵而內心抗拒是免不了的。

還有位媽媽在誦經時,不只邊要照顧懷中一直睡不安穩的嬰兒,還得緊盯坐在旁邊的小男童。不時要扶正他拿歪拿反的經本或拍他坐斜坐駝的背。當時我看她很焦慮不安,完全無法專注參加共修,心生不忍於是趨前告訴她:「只要他不妨礙別人,孩子那麼小,就由他吧!」

果然媽媽一放鬆,不再緊盯他,他反而安靜坐下來,雖不識字卻也乖乖跟著大眾大聲地念佛,並不時就回頭望我一下,似乎在期待我的讚賞一樣。

我有一位朋友李媽媽,家裡請了一位幫忙打掃的阿桑。阿桑做事勤快又俐落,不過有些老習慣例如愛說長道短,李媽媽雖常提醒想糾正她,可是效果並不好。

後來她想到,應該先做些會讓阿桑歡喜的事才對呀!  

李媽媽做了什麼呢?她告訴我,例如自己要吃東西時,一定也給阿桑弄一份,並邀請她:「來!先吃再做吧!」每年年終發工作獎金時,也為她的孩子,準備壓歲錢。孩子畢業旅行缺旅費,李媽媽也會適時伸出援手等等。

不久阿桑不只逐漸把李媽媽當姊姊,喜怒哀樂都會找她傾訴。到後來只要李媽媽說:「不要造口業喔!」阿桑就會立刻閉口並說「啊!又忘了,改進改進。」

讀到這裡,也許你還是會想:「那你到底是做了什麼讓兩個女兒歡喜的事呢?」小女兒曾在我的作品「現代父母的省思」一書的序文中,提過這件事,她寫道:

從小跟著媽媽在皈依師父的道場裡來來去去,從滿心不願意(去朝山好熱,還要穿很醜的運動服,念佛也很無聊呢!)到現在我人雖在英國,畢業的目標即是提早寫完論文,可以回嘉義參加暑假的法會。媽媽從不勉強我們,也從不在我們表現無禮時(在領眾師父唱誦時,與姊姊偷偷在大殿後面嘻笑聊天)責備我們。媽媽就只是陪我們走過一段又一段不同的路程,以身作則的讓我們看到下一步該走的路。當然,潛移默化下,媽媽走在前頭,我與姊姊也緊跟在後,體會同修眷屬的喜悅。

你看!不論大人或小孩,不管學佛或其他事,只要你先讓對方歡喜,他就很自然願意跟隨你喔!



創會會長      盧桂櫻
節錄自尋聲38期會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守護荷包照過來

當接到財團法人天主教社會慈善基金會華遠兒童服務中心邀請我們承接兩場「理財規劃」課程時,大家第一個反應都認為這不是我們的專業,他們可能找錯合作對象了!但是經過課程組內部討論並向華遠求證,確認授課的對象是比較弱勢的家庭成員,應該沒有太多閒錢可以做投資理財。於是我們把範圍鎖定在教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