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尋聲」早在我三年前生第二胎,對老大種種反叛行為不知所措時,就有朋友介紹,
但礙於每天在二個兒子的捆綁中,沒有行動。
當然,很多親子問題也就從那時延宕至今。
現在,上午孩子都去上學了,我才有機會和尋聲來續該結未結的緣。
對於一個認真用心的媽媽而言(相信會來的都屬此類)多少都會涉獵相關的親子教養的書籍或演講,
但這回尋聲是以系列呈現方式來涵蓋親職教育的範圍,幾近是“一網打盡”。
課程的先後順序不難理解,但人最容易在當下聽得感動認同,而回家卻漸漸冷掉回歸原貌。
這時,我們的作業出現了,很感恩講師們不但不支領鐘點費,還要花時間閱讀大家的心情,同時陪伴學員上課(非授課時在台下聽課)。
只是對於生活中「花拉媽媽」的事件要用文字來表達,自己覺得很麻煩,而成了一個沒寫功課的學生。
說穿了,是我不習慣把自己攤出來,包括用文字攤給自己看,這也是第一堂課媖嵐講師提的:要讓人知我多一點,就要“自我表露”。
其實我是害怕的,很多人同我一樣,雖然過去聽過看過很多,改變並不多,所以尋聲的作業制度很好。
即使沒有寫,但確實如一位老學員所講,靠近這裡,上課的東西會不時出現在每一場生氣的情境裡,怒火會快速滅掉,
即使惡口了,也願意蹲下來同理孩子剛剛那陣搞怪的心,
雖然順序錯了,但至少這一局不是怨懟收場。
講師們莊重的儀表令我很欣賞,可以看出她們對課程及學員的尊重。
很高興認識您———
尋聲!
學員 張惠棻
節錄自尋聲17周年刊
照片來源: 尋聲親子照過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