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2日 星期二

一般人對感冒的一些誤解

感冒,不論是普通感冒或是流行性感冒,
基本上在每天的臨床上還是占比重較高的疾病,
每個人幾乎都有過感冒的經驗,很多人甚至是“常客”。
它雖普通,但還是有很多人存在一些誤解,在此舉兩個例子說明:

一、淋到雨,吃到冰,吹冷氣真的就會感冒嗎?
  答案:當然是不會的。
  但事實上仍然有很多人都如此認為,其中不乏許多高知識分子。
所以很多小朋友很可憐,他經常要穿很多衣服,
夏天同學、家人都能享用西瓜、冷飲、冰品,但他就是被禁止,
因為被禁的理由是:“淋到雨、吃到冰、吹冷氣,你會感冒”。

感冒的大前提是要有病毒感染存在。
當你感染到感冒病毒後,若你再淋到雨,吹到過強的冷氣,甚至熬夜、過勞等,讓你的免疫力下降之後,病毒就趁機發起來了。
如果你今天身體並沒有遭受到感冒病毒感染,那你吹到冷氣、吃到冰、淋到雨,甚
至到北海道去雪祭,都不會因此而感冒的。
而且,感冒也不是因為“冷身”引起的( 對於“冷身”一詞,我個人有一看法,附錄於後)。

我常常問患者說:這個夏天,就只有感冒開始這幾天你有吹冷氣嗎?
幾乎他們都會說:現在這麼熱,每天不吹冷氣怎麼可能。
我就說:對啊,你每天都還不是照樣吹冷氣,為什麼不是天天感冒!
所以感冒並不是淋到雨、吃到冰、吹冷氣引起的。

PS:
  台灣目前至少有六成人有過敏( 有些學術研究甚至認為是八成),其中以鼻子過敏占大多數。
鼻子過敏除了有過敏體質( 基因) 的病因以外,它要發作症狀必然還要有誘因加諸於其身上。誘因有很多,除了一些特異性過敏原以外,像冷氣、變天、感冒病毒…等非特異性因素都會誘發過敏現象。
所以很多小朋友吹冷氣後會出現如感冒症狀,其實一大堆是鼻子過敏。

  二、一般普通感冒是什麼時候較會傳染?
    一般人都以為感冒是快好的時候最會傳染,
因為每當他自已的感冒病情開始恢復時,其家人有些就開始感冒發病了。但真的是這樣嗎?
答案:錯,這是誤解。
    一般普通感冒的病程就如同爬山一樣,由入山開始往上爬,到山頂再下山。
當被感染之後,病毒要先在體內複製,此時為潛伏期,並無特別不適。
等到達一定量的病毒數後,足以引起明顯的發炎現象時,患者就開始發病,表現出許多不適症狀,當然此時的傳染力就出現並增強。
到發病後第三四天時會達到高點,而後免疫啟動對抗病毒,發炎減輕,傳染力跟著下降,病情就日漸改善以至痊癒。
  所以當您感冒開始發病時就具有傳染力,此時家人若被您傳染後,他也要經過幾天的潛伏期才會發起來。
等到他也開始發病時,正是您由高點要恢復了,因此民間才會誤以為感冒是快好的時候最會傳染。

  感冒病毒是經由飛沫傳染,所以當開始發病後,病患本身就應該戴上口罩約3-4
天,這對於減少傳染給別人是相當重要的。

附錄:
  行醫27 年以來,我發現一般人( 甚至很多是高知識分子) 誤解最深的當屬“冷身”二字
老一輩的人莫不認為“凡所有病的原因都是冷身”,尤其是婦女的疾病。
更誇張的是,這個觀念竟然延續到現在,而且還深植許多年輕人心中。

  您想想:大多數老者不要說是醫學沒學過,就連書都沒讀過的很多( 指更早以前的社會)。
我當然不知道最先的“冷身”是在何時,由何方神聖所講的,
但依我判斷,老一輩的長者可能認為凡身體不正常了,生病了,那這個名詞就叫做“冷身”吧!
他們當時用這名詞只是在表達您的身體“不正常了”,我想他們並非說身體就是“寒”( 寒熱虛實我覺得他們並不懂)

  但當這個“冷身”的名詞聽在現在都受過教育( 甚至高知識分子) 的現代人( 尤其是年輕人) 耳裡時,多半我們自己會把它歸類,連結到“寒性”裏頭去,
所以讓後輩普遍認為“生病”了就是身體變寒了,吃冰傷氣管、傷身體;
吹冷氣、淋到雨(“寒到”) 就會感冒,坐月子時連一口冷飲都不敢喝。
你知道嗎? 很多年輕女性到要生產時就飛到國外去生,生後也跟著外國習俗坐月子,結果在國外吃了一堆較寒性食品,當然包括冰,也沒事,反正林林總總可以講一堆。
像許多婦女陰道感染,從中醫角度來看,明明就是濕熱,但她們卻認為是冷身造成…。

  “冷身與吃素”一樣,最容易被對號入座,反正不好的,不對的,都賴它,
我個人稱此現象叫做“秦始皇效應”( 好像不好的都是他做的),這絕對是錯!
  所以,容易感冒確實是免疫力下降的一種表現,
但免疫力下降絕非都是“冷身”造成的,
身體過燥、過熱、過濕、過寒、過虛…,都可能導致免疫力下降。
因此,我們要去調理身體,讓身體回歸到一種平衡、穩定的狀態
( 不寒不熱,不虛不實,陰陽調和),那麼就不會經常感冒了。

作者: 醫療顧問/ 楊濟鴻 醫師
         中國醫藥大學醫學士, 目前在高雄以臨床中醫執業
         曾參與國科會過敏及氣喘病大型研究之中、西醫師
節錄自尋聲17周年特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守護荷包照過來

當接到財團法人天主教社會慈善基金會華遠兒童服務中心邀請我們承接兩場「理財規劃」課程時,大家第一個反應都認為這不是我們的專業,他們可能找錯合作對象了!但是經過課程組內部討論並向華遠求證,確認授課的對象是比較弱勢的家庭成員,應該沒有太多閒錢可以做投資理財。於是我們把範圍鎖定在教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