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15日 星期五

真的可以「孩子喜歡就好」嗎?

最近海峽兩岸,大約在同時發生兩件跟親職與覺性教育有關的事件。
先是在中國有某位名流的兒子,在父親為他花了台幣五億元,買來做為他二十八歲生日禮物的豪宅裡,因吸毒被捕。相信父母萬萬料不到,這份生日大禮後來竟然淪為聚毒的毒窟;
無獨有偶,在台灣的高雄,也有一位富商,花了七千萬台幣,從外國進口一輛超跑,送給孩子作為二十歲的生日禮物,這位爸爸說:「孩子喜歡就好!」

父母教養子女,真的可以「孩子喜歡就好」嗎?

五年前,我也曾寫過一篇以「愛要節制」為題的文章。
提及大女兒吉吉喆君先後在美國與台灣,為了工作必須買車所經歷的故事。
在美國開始第一份工作時,她向爸爸先借後還;回台灣後即使用自己工作賺的錢,但在爸爸最初沒有首肯下,她仍願意選擇用忍耐等待配合的方式,最後才買成。
在如願之後,她終於嚐到一種叫做「開心幸福」的甜美滋味。

現代的年輕人多數已不知「幸福」是一種什麼滋味了。

因為父母不是給得太快太多或太容易,就是孩子尚未開口,父母就已一切準備好,送到孩子手裡了。
未經自己努力或等待,輕而易舉就得到的東西,不只不會珍惜;

它帶來的也只是快感,並不是快樂或幸福。
有時候,甚至還會因此而失去快樂或幸福。

這些後遺症,對大人而言都會有,何況是對涉世未深或心智尚未完全成熟的孩子與年輕人呢!


記得我的小女兒在大二,從加拿大交換學生回台之後,也曾因住處離學校很遠,再加上安全考慮,不肯騎機車,
而開口向我要當時我正在開的那部老舊中古車,
可是無論她費多少唇舌遊說,我就是耐著性子咬緊牙根——不給就是不給。

當時我是這樣想的:

在多數同儕都沒有,唯獨她擁有的情況下,這部車很快就會讓她變成炫耀的工具,
一旦與眾不同,漸漸就自覺高人一等,接下來她看待別人,便很難「同理」與「平等」,
影響所及,人身安危事小,價值觀偏差,才真是一生的大事。

此外,再從覺性教育的觀點來看,人一生能享用多少,是靠他天生本有的福份,以及後天透過各種方式再培養而得來的福報。

倘若年紀輕輕尚未培福,父母就已給他過多的花用替他消福,也絕不是什麼好事。

三十多年來,我從所參加的一個由濟貧轉成助學的慈善團體中,看過不少貧子自立自強活出希望的例子。

曾有位低收入戶的大四生,為了怕一畢業,就會立刻被政府取消補助資格,
因而導致剛考上大一的妹妹學費沒有著落,而甘願忍痛犧牲延畢一年;
也有兩位單親的孩子,為了縮短求學年限,減輕父母的負擔,邊打工邊用功,很努力地在大三便把所有學分修完,提早直接跳級考上研究所。

這些優秀又懂事的孩子,不要說豪宅或超跑,父母所能給他們的,除了讓孩子看到「大人為孩子很賣命努力」的家庭畫面之外,剩下的就是要什麼沒什麼的「缺乏」。

不過「缺乏」卻激出他們的生存動力,推著他們不斷往前走。

當然,多數的我們,無法也不需欺騙孩子,或刻意製造貧窮的假相,
但是我們可以「節制」,
特別是富有或經濟中上的父母,更需要節制對孩子的溺愛,快快斷絕「孩子喜歡就好」的教養心態。

作者: 創會會長/ 盧桂櫻
節錄自 尋聲17周年特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守護荷包照過來

當接到財團法人天主教社會慈善基金會華遠兒童服務中心邀請我們承接兩場「理財規劃」課程時,大家第一個反應都認為這不是我們的專業,他們可能找錯合作對象了!但是經過課程組內部討論並向華遠求證,確認授課的對象是比較弱勢的家庭成員,應該沒有太多閒錢可以做投資理財。於是我們把範圍鎖定在教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