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盧 老師開場白
一、何謂愛的教育?
(一)是書名:一本世界兒童文學名著的書名,作者是義大利的亞米契斯。故事敘述一位兒童如何在快樂健康的環境中長大,包括家庭、學校。
(二)泛稱:可使孩子快樂健康成長的一切教育。
二、案例 - 兩則最近的新聞事件
(一)屏東一位高中女生,因屢次翹家,被抓狂的媽媽當街用水管抽打,書包東西散落一地,路人勸她不要這樣打小孩,她回說:「愛的教育沒有用,才會養出這樣逃學逃家的小孩。」仍然生氣地一直打,後來爸爸騎摩托車來把東西撿一撿連同孩子載走。
(二)另一位媽媽在高速公路的超車道,把孩子趕下車,讓孩子在後面追跑著,另一部跟在後面的車看不過,追上這位媽媽跟她說;「不可以這樣對小孩,太危險!」她居然回說︰「干你甚麼事啊!這是我家的事啦!」
三、討論題
(一)現代的孩子問題這麼多,有人說是愛的教育造成的,真的是這樣嗎?為什麼?
(二)如果不是,你心目中的「愛的教育」又是什麼?
貳、綜合與會者的討論觀點
一、愛,包含約束
在不影響別人的範圍內,給予他空間發展,但不能過度順從孩子,當他做錯事,即使是小錯也要及時糾正,否則變成大錯就不可收拾。
二、要教,但並不一定要打罵
很多大人為了教孩子,氣頭上常常打罵,事後反省也常懊惱覺得當下其實是父母在發洩自己的情緒。
三、疼愛溺愛一線之間
多數父母常給孩子過多的物質,例如有人在孩子小學畢業就給智慧手機,造成孩子連上廁所也在玩電玩;以前家人一起坐車會聊天,現在兩兄妹各滑各的手機,近視也加深,非常後悔。
四、對的事,父母要有所堅持
五、要有方法讓孩子從小養成好習慣
有媽媽說,孩子累了不刷牙就睡覺,好好講也沒用。另一位媽媽則從小用「集扣點卡」獎懲方法,幫助孩子養成好習慣。
六、適時糾正孩子錯誤的價值觀
七、教育需要等待
八、善用「同理心」與尊重
以前孩子經常為了爭奪玩具而吵架,學習後現在知道要先同理孩子心情再處理事情。懂得用愛的教育,教養孩子變得輕鬆許多,彼此互相更尊重。
九、父母的榜樣
要求孩子的事情自己是否做到?孩子有不當的行為,先反省自己,用堅定溫和的口氣,告知孩子錯在哪裡並協助他改進,這過程很辛苦但很值得,因為改善了家庭的氣氛。
十、沒有後遺症
教育孩子要有規範,不受心情的影響而失去教養的原則,對孩子的要求不輕易答應,才不致於淪為溺愛的後果。
叁、盧 老師釐清愛的教育的內涵
一、愛的教育是讓孩子可以快樂長大的所有教育。
讓孩子快樂並不是任由他不做功課、看一整晚的電視、打電動或吸毒,放縱孩子為所欲為,真正的快樂是身心愉悅。
二、愛的教育是以愛孩子為前提的所有教育。
(一)什麼才叫愛孩子?西方文化是以孩子「感受到什麼」來談:
1.孩子有沒有感受到我愛他?我的師長曾以例子來詮釋「如來」。他說,例如一個孩子很傷心想要有大人陪他時,媽媽如果馬上來陪他,孩子的情緒立刻得到安撫;一旦孩子看到其他玩伴,想要跟他們去玩時,媽媽又能放手讓他去,那麼這位媽媽就是「如來」,也就是如他的願而來,如他的願而去。所以能依其所需去滿足孩子,他便會覺得被愛。
2.西方心理家佛洛姆說愛有四個要素,即責任、照顧、瞭解、尊重;亦即愛一個人,就有責任照顧並了解尊重對方的生理心理上的需求。
另一個心理學家馬斯洛說人有「五大需求」。
(1)生理需求:食、衣、住、行是最基本的需求亦即人要吃飽穿暖。
(2)心理需求:依層次不同又分為
A. 安全感
因為現代孩子的生理需求多數都已滿足,所以會再講究內心的感受,例如安全感。因此父母若只用錢打發孩子,孩子也不會感受被愛。又例如父母情緒陰晴不定,對事情的反應、做法沒一定的準則,讓孩子摸不著頭緒,也會讓孩子沒安全感。再例如孩子回到家總是髒兮兮,心情好就誇孩子說:「不錯!你的運動量很大!」心情不好就罵孩子說:「你是土匪喔!」使得孩子無法知道媽媽的準則。
B. 愛與被愛
人若被愛夠,自然會懂得愛人、愛動物。但如何才能被愛呢?
就是有人不計一切甘心為他付出。
前幾天在中國時報看到一篇文章,敘述一位文史工作者曾在求學期間,因準備期中考,很晚才睡覺,結果隔天趕不上火車,於是打電話給爸爸。爸爸在睡夢中被他的電話驚醒,仍然匆忙趕到火車站,一路載他追火車,連上衣都穿反了!見到爸爸,讓他有如久旱逢大雨的感覺。他第一次這麼貼近爸爸,靠在爸爸的背部,一路上聞到爸爸的汗臭味與鐵鏽味(因父親是開鐵工廠的)。其實那個味道每天都聞得到,但沒有一次是聞得這麼的清清楚楚,這是他這一生中體會最深有被爸爸疼愛的感覺。
說到這裡我們有沒有遇過,孩子有時一通電話要我們幫忙送東西,或上學來不及時,要我們開車或騎車送他時,內心交戰的兩難經驗?一方面要孩子學獨立,另一方面又心疼孩子。當然不同的孩子,不同的狀況,不能相提並論;最重要的是,當孩子求救時父母一定要應聲而到,千萬別讓孩子無依無靠,否則就是絕情不知變通。
再舉一例,我女兒喆君在學校是屬於那種上課不准滑手機、遲到十分鐘便鎖門的嚴格 老師,但不論是選修或必修,選她課的學生仍很多,甚至有學生都叫她「ㄚ母」,還做生日DVD給她驚喜。因為她會經常鼓勵學生,除了精通自己的專業科目外,還要增強外語能力,才能與國際接軌,擁有競爭力,因此主動在晚上加班,無條件為學生補習英文。一旦學生感受到老師的愛,很自然也會愛老師,所以會盡量表現更好的一面給她看,即使不輕鬆,卻仍努力嚐試用英文在臉書和 老師互動。
C. 尊重與接納
對於與生俱來的,不管美、醜、智商低、性別取向,也就是生下來無法改變的特質都要接納。例如:有一位做變性手術同志的媽媽說:「性別是我生給她的,她不要,我理當幫助她。」最近還有一位中正大學的學生,在出席同志大遊行的活動中,不惜當眾「出櫃」,並挺身對抗歧視同志的教授。他的爸爸媽媽雖然心疼又焦急,卻表示能給孩子的就是無條件、沒範圍的愛,只希望他健康快樂,他們說:「他是我們的兒子,我們的驕傲!」
盧老師的兩個女兒也因特質不同,從小一直有不同的待遇,一個倍受眾人關注;相對的另一個倍受冷落。經過父母長時間的奮鬥,現在長大兩人走不同路線,各自有各自的專長並散發不同的自信美。
D. 成就感
現代父母做太多,沒有給孩子長大的機會。父母要常常給孩子機會,從「做中學」,並給予具體誇獎讚美,讓他慢慢獲得自信與成就。大人也一樣有成就感的需求,例如尋聲講師,以前只會拿鍋鏟,因有常常講課的機會,現在連麥克風也拿得嚇嚇叫。
E. 自我實現的需求
若以上的每個階段需求都發展得很好,也較會向此邁進。
(二)東方文化講愛的教育,比較著重在「覺性教育」的因果論,即「慎始」,所以對孩子會「恩威並用」。
1. 恩威並用
「恩」是父慈(子孝),「慈」是給予快樂,即用感性柔軟的種種方式愛孩子。「威」是父母站在覺性理性的角度,從孩子現在的行為看到未來的後果,如果是受苦的,則父母會用「威」的方式,從「因」去制止。方式有以下數種
(1)有所限制
從小限制孩子的物欲,並認清東西的所有權。不能「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例如家裡吃的、用的,都有一定的份量,從小養成「認自己的份,也要保護別人的份」,不能多取。
(2)有所要求
在公共場所或家裡需要安靜時,要約束孩子配合。例如很多年輕媽媽帶孩子聽演講,都任由孩子跑來跑去,不管有沒有影響其他聽眾?又例如「尋聲」上課,會要求學員將手機轉震動。
(3)有所服從
當父母在教小孩時,要讓孩子知道媽媽是在教他,所以不可以對父母惡劣頂嘴。這是站在「讓孩子將來不吃苦」的立場來愛孩子。例如有一學生犯錯,老師要求他寫悔過書,父母就給孩子撐腰,說是校方不顧人權。盧老師開玩笑的說,難怪現在有很多媽媽的「腰很粗」,就是這樣來的。全部的人聽了不禁哄堂大笑。
2. 恩威並用時要注意的事項
(1) 父母要有份量才能威,父母的份量要從身教與堅持中來培養。
(2) 要先有恩才能有威:孩子要先能感受到父母疼他,才願意接受父母的「威」。
(3) 恩威並用(扮黑白臉)的幾種狀況
A. 如果是同一人扮演恩威並用,何時要表現恩或威,是以孩子的行為或當時發生的事情來定,而不是隨自己心情而定。
B. 一人扮黑臉,另一人扮白臉的意思是,一人先處罰,另一人後安撫,而非當場互相扯後腿。
C. 對同一孩子也需要恩威並用:乖時恩;不乖時威。
D. 對不同的孩子也有不同的恩威對待(因材施教):有覺的用恩,點一下,孩子便能領會;不覺的用威,可以生氣給孩子看,並讓孩子知道你在氣什麼或凸顯父母在乎他的錯。
三、愛的教育是父母以“愛一切生命”的身教示範給孩子的教育。
有天盧 老師買完菜,順便到自家大樓管理室拿包裹,並隨手給了管理員兩顆芭樂。回家才發現並跟師丈分享,說這位管理員很有福報,因她買的芭樂有兩種︰一種是兩顆一百元;另一種是五顆一百元。拿給管理員的剛好是前者。師丈說,不是管理員有福報而是老師有度量,沒有挑選就拿給他。
因為老師從小看媽媽,就是一個很有度量的人,在耳濡目染的薰陶下,長大後,修行布施是再自然不過了。
四、結語
最後盧 老師期許大家,一定要先弄清楚「愛的教育」是「用恩,滿其所需;用威,斷其所欲」,而非溺愛或放任,唯有自己先去做了,然後再分享出去給需要的人。
盧桂櫻 主講 賴麗雅 報導
節錄自尋聲38期會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